印巴五七空战,是“体系化作战”初尝胜果,更是工业体系化的完胜_战机_阵风_性能

印巴之间的“五七空战”发生时,据说双方共出动了120余架战机。这场空战不仅成为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四代机空战,更标志着空战作战样式的一次重要变革。

所谓“改变作战样式”,指的就是空战从过去单纯依赖单机性能的对抗,逐渐转向“体系化作战”的模式。这种转变的一个明显标志,是不再仅仅依赖单架战机的性能,而是更多依靠各类武器、装备和信息系统的协同作战。根据来自各方的报道,巴基斯坦在这场空战中能以5:0的惊人战绩获胜,除了歼-10CE战机自身的先进性能外,巴基斯坦还通过地面雷达、预警机等配套设备的协同作战,以及数据链系统的支撑,进一步提升了作战效能,实施了超视距的远程空空导弹打击。然而,尽管这些因素已显现出空战作战方式的变化,但单凭这些表现,还不能完全证明此次空战已经彻底改变了作战模式。毕竟,空战中并未出现第五代战机、攻击无人机等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且两国没有运用卫星技术或者临界空间飞行器等新型作战手段。因此,可以说这次印巴空战展现了空中“体系化作战”的初步迹象,但要将其视为典型的“体系化作战”样本,还为时过早。

尽管如此,这场空战仍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未来战争作战方式的某些启示。若以此次印巴空战为例,巴基斯坦一方的战斗机、预警机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且地面雷达、远程空空导弹等装备互相配合,展现了较为完整的空中作战体系。要能够实现如此高效的武器系统协同,并将这些设备整合为一个指控系统,现如今世界上能做到的国家并不多。尤其是考虑到印度空军的主力战机,包括“阵风”和“幻影-2000”这类法制战机,和“苏-30MKI”以及“米格-29”这样的俄制战机,其配备的预警机和导弹系统多为不同国家研发,印度在将这些各国设备系统整合成一个高效的指控系统方面存在巨大的难度。即便印度能够依靠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的技术支持,短期内实现“体系化作战”依旧充满挑战。

展开剩余51%

不仅如此,单机对决方面,即使是法国的“阵风”战机,也很难在空战中占得上风。以“阵风”战机为例,其配备了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流星”远程空空导弹。从纸面数据来看,RBE-2AA的探测距离大约在160公里左右,而“流星”导弹的最大射程为200公里,有效射程为150公里,这些数据使得“阵风”在面对四代半战机时,似乎具备了足够的竞争力。然而,问题在于,法国虽然拥有强大的独立国防工业,但在一些军工领域依然存在一定的短板,这些短板影响了武器系统的整体性能。

例如,阵风战机的RBE-2AA雷达天线口径过小,导致探测距离的实际表现可能未必能达到预期的160公里。并且,“流星”导弹的有效射程为150公里,但其启动阶段依赖火箭助推器,加速过程大约需要三秒钟。这三秒钟对于瞬息万变的空战来说至关重要,可能足以改变整个战局。更重要的是,“流星”导弹在近距离交战中处于劣势,尤其是在40公里内的交战距离上。此外,其冲压发动机的进气道设计在高攻角机动时可能会影响气流稳定性,从而使导弹在高过载机动状态下的性能大幅下降,这也使得“流星”导弹更容易被规避。因此,即使在单机对决中,“阵风”也未必能够在歼-10CE面前占据优势。

综上所述,如果要说印巴空战是“体系化作战”的胜利,不如说它更像是东方大国在与法国、俄罗斯等国的军工体系对抗中的碾压性胜利。尽管如此,这场空战依然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空中体系化作战的某种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军事体系的逐渐完善,未来空战的作战样式可能会更加依赖信息化、系统化的作战模式,这种趋势势必将深刻影响未来战斗的走向。

发布于:天津市